千年后“回韶关”,你不知道他的人生多硬核
发布日期:2024-04-10 06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37

3月22、23日,粤剧《张九龄》将在韶关剧院公演。千年前这片土地哺育的治国英才,他的故事再次上演。

怀抱治世之才,从“小镇做题家”到唐代岭南仕林第一人;

生于武周卒于开元,生逢两任“大君主”;

谏官出身,秉笔直言,个中甘苦有谁知;

戏台之上,张九龄是万众瞩目的英雄;戏台之外,他在幕后的人生有多硬核?

粤剧《张九龄》剧照。

十年三次中举,“我用青春换明天”

和许多天才少年一样,张九龄年少就显露出不凡的才思和胆识。十三岁时,朝廷三品大员王方庆转任广州,途经韶州时,张九龄将王方庆拦下“上书路左”。王方庆惊讶之余,对少年张九龄的文才表示赞赏。

佛教典籍载,张九龄幼时还随家人参谒大鉴禅师(禅宗六祖慧能),被大鉴禅师预言“必为国器”。

六祖慧能金身塑像今在南华寺中。

然而登上政坛之前,张九龄可谓是“小镇做题家”。在“士农工商”阶层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,尽管张氏家族殷实,但张九龄祖父、父亲也只做过县令、县丞一类的基层官员。

长安二年(702年),张九龄第一次入朝应试。当年的主考官是另一位知名诗人沈佺期。沈佺期十分欣赏他,张九龄24岁便高中进士。

沈佺期像。

如果一切顺利,张九龄便将真的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。

显然,上天并没有给张九龄发一份扶摇直上的剧本。由于当时政坛局势原因,张九龄第一次登堂入室,刚跨进门槛就被扫地出门。

五年后,朝廷再开“材堪经邦科”招纳人才,张九龄胸有成竹,再次中举。结果不遂人愿,“材堪经邦”的他被安排到秘书省校书郎职位,正九品。

这个阶段,正是武则天死后,武三思党羽、韦后党羽专权乱政的多事之秋。想到自己只能被安排在这个角落做琐碎工作,张九龄忍不住私下跟同僚抱怨“谁开太阿匣,持割武城鸡”。

直到712年,玄宗李隆基登基,特开“道侔伊吕科”,即希望招揽伊尹、吕尚那样的辅国重臣。张九龄以嗣鲁王李道坚的推荐,有幸再次参加考试并擢第,任左拾遗内供奉。

为政早期的玄宗可谓文治武功兼备。图为《鹡鸰颂》局部,是如今唯一留存的玄宗手迹。

从24岁到34岁,张九龄花了十年时间沉潜和等待,才终于一路厮杀,成为朝堂之上皇帝的侍从。

成也张说,败也张说

对张九龄仕途影响最大的,还要数另一位宰相张说。长安三年(703年),在张九龄第一次中举,却意外离京后,张说也因言获罪,被武则天贬至岭南。在张九龄家乡韶州,两人第一次相见,张说夸奖九龄文章“如轻缣素练”,能“济时适用”。

仕宦初期,张九龄任“拾遗”官,专门负责查察政策决定中的纰漏和错误。初生牛犊,张九龄一上来就“开炮”,接连几次批评时任宰相姚崇的过失,甚至绕过姚崇直接向皇帝上封言事。

极南洞,在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,是姚崇为追悼亡母刘氏所开凿。

被一个小拾遗“疯狂输出”,惹得姚崇极为不满,加上姚崇与他的老师张说之间的权力斗争,张九龄一度被迫称病辞职,才从明争暗斗中稍微舒了一口气。

开元九年,玄宗任命张说为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位即宰相。为了重组中书省人员,张说很快向玄宗推荐张九龄。蒙恩师的荫庇,张九龄自此进入王朝的最高权力中枢——中书省。

张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,领导朝廷下属集贤殿书院,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文士集团。自韶州见面后,张说对张九龄一见如故,“以族子待之”。张九龄亦在张说集团中成为核心人物之一。

张九龄在中书省作为中书舍人与各位宰相一起办公,同时作为内供奉,同高官勋贵伴皇帝游乐、唱和。单是张九龄今天流传下来的200余首诗作中,就有多达28首是“奉和圣制”(奉命与皇帝唱和)。这一时期,张九龄仕途得意可见一斑。

开元十三年,玄宗封泰山,并在泰山留下了石刻《纪泰山铭》。

成也张说,败也张说。随着张说的权势扩大,他也出现了居功自傲和任人失察的问题。朝中以李林甫、宇文融为代表的反对派向张说发动弹劾,对张九龄等张说集团人员也欲除之而后快。

开元十四年(726年),张说被解除中书令职。

不久后玄宗又下令张九龄离开长安前往南方,祭祀南岳及南海。之后又令他出任洪州刺史,三年后又转任桂州刺史,远离权力中心。

漓江风光。当时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。

在张说时代,张九龄从籍籍无名到位极人臣,很大程度上要托张说的知遇之恩。当张说时代终结,张九龄以一人之力,加上在张说时代在玄宗面前展露的行政能力,才终于登上宰辅之位,真正成为唐代岭南仕林中第一人。

三年宰相生涯,强敌环伺

伯乐张说去世,为张九龄重回权力中心造就了契机。

开元十八年(730年)十二月,张说突然病逝,玄宗开始面对文士集团的接班人问题。考虑到张说生前的举荐,张九龄成为玄宗心中的宰相人选。

次年,张九龄再次被召入长安并火速升迁,历任秘书监少监、工部侍郎、中书侍郎,在733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即任宰相之位。

在宰相任上,为整顿吏治,安定社会秩序,张九龄主持设置了十道采访使,负责监察和督促地方行政和司法。为恢复灾害破坏下的经济,他还主持会商河南开水屯、开放私铸货币,不过后两项政策受到批评,并未完全推行。

唐代皇城大明宫遗址。

面对连年征战和洪涝、饥荒等天灾,张九龄主政时期的国务繁重棘手。而且与曾节度兵马、久经党争的张说不同,张九龄从谏官任上成长起来,刚直的秉性让他在朝中面对玄宗常常过于强硬,面对党派纷争也每每落于下风。

宗室子弟李林甫就是阻挠张九龄的头号人物。李林甫为人擅长钻营,常通过巧言讨好来获取玄宗的欢心。

相比每天在御前“抬杠”的张九龄,李林甫等的吹捧显然更称玄宗的心意。在牛仙客、张守珪等官员的任用上,玄宗和张九龄发生数次矛盾。在安禄山违反军纪时,张九龄执意依法论斩,也让玄宗颇为反感。

任职短短三年后,张九龄于736年黯然下台。之后,又因为他提拔的另一谏官周子谅忤逆玄宗,张九龄受牵连再被贬为荆州长史。凄惶之下,张九龄再也没能返回朝堂,荆州成为他宦海的落幕之所。

当初733年冬天,接到拜相诏令的时候,张九龄正在老家为母亲处理后事。张母于当年秋天去世,按制度张九龄应该为母亲守孝三年。

张母可谓长寿,但九龄自武周时代离家宦游,二三十年间鲜少回乡,接到拜相圣旨时,张九龄守孝还不足半年。失去母亲的悲伤与担当大任的惊惑交集在心中,张九龄几近晕倒。

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自从母亲过世时被夺情起用,已过了七年。张九龄申求回乡祭扫祖墓,在家中一病不起。

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,建于北江畔的回龙山上。

在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中,张九龄写道:“寂寞心还闭,飘摇体自虚”。对唐王朝来说,张九龄或许是一位贤相、一个诤臣;而对他个人来说,才华或许是令他一生浮沉的业缘。

张九龄死后十五年,曾被他视为“终生大乱”的安禄山起兵,玄宗仓皇逃亡四川,“思其忠,为泣下”。

【策划】罗彦军 林旭娜

【文案】辛腾旋

【绘图】简仁山

【海报】莫迪

 相关报道 

这位唐朝大V红了1300年,是第一代岭南代言人

《张九龄》回家了!他的人生有诗意,更有“丝”意

粤剧版“长安三万里”,从他的故事说起